UGNX2312匡工
MCS加工坐标系设置
不含壁的底面加工(飞平面)
底壁铣
腔铣
不含底面的壁2D轮廓铣
含底面的壁2D轮廓铣
2D线框平面轮廓铣处理器
平面铣
槽铣
手工面铣
平面文本
平面去毛刺
型腔铣
3D自适应粗加工
插铣
剩余铣
深度轮廓铣-陡峭
深度加工底切
固定轴引导曲线
区域轮廓铣
单刀路清根
多刀路清根
参考刀清根
主轴转速进给率
曲线驱动-“曲线/点”
曲线驱动-“螺旋”
曲线驱动-“曲面区域
UG安装好后都需要哪些必要设置
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
-
+
首页
3D自适应粗加工
# 3D自适应粗加工 一句话总结: 工件复杂,材料硬,怕震动怕变形,要求速度就用3D自适应,形状简单,材料软,省成本,求稳定就用型腔铣 ## 操作: 指定部件--指定毛坯--选择刀具--生成刀路 ## 参数解析: ### 主要: ``` #范围类型: 自动(软件根据毛坯和部件自动计算切削区域),适合整体开粗 手动:用户通过选择面或绘制边界线来限制刀具路径的生成范围,适合局部加工或避让(实际都是通过几何体里的修剪边界来控制,所以这里的手动基本不用) 步距:机床刚性不足时应减小步距,超硬的材料应减小步距,高步距底切深适合薄壁件,反之适合龙门铣类的高刚性机床(默认是8%刀具直径) #范围定义 切削层模式:分几层进行加工,还是固定一个深度进行加工 #平直面 顶面切削平整面:勾选后软件会启用优化功能,对达到要求的平面会采用等高线切削或平行路径(而非自适应摆线),提高表面质量 最小宽度:定义要求的平面大小,若工件平面小于此值,那么软件会设为曲面的一部分,按照自适应加工,通常建议设为刀具直径的1-2倍(如Ø10mm刀→10-20mm最小宽度) #中间层 自上而下切削: 关(效率快,适合较软材料), 切削层之间(清除当前层与下一层的残料当切削深度大于5mm时建议选择此项,适合硬度材料), 在最后一层之后:兼顾效率和减少残料折中方案,优点是避免加工中频繁抬刀 #阵列 最小曲率半径:控制刀轨线在拐角处的最小半径值 开放刀路:保持切削方向(保持刀路一直是顺铣),变换切削方向(顺逆铣结合,效率高但对刀具寿命有影响) ``` ### 几何体: ``` 指定部件:必须指定 指定毛坯:必须指定 部件余量:勾选使用与部件相同的最终底面余量 指定检查:有夹具压板等干涉物体时选 检查余量:通过余量控制刀轨线至检查边界的距离 指定修剪边界:把不需要的刀路修剪掉 修剪余量:通过余量控制刀轨线至边界的距离 过程工件:行清角时可选择“使用3D”,并且可通过最小lpw厚度过滤刀路(残料余量太少的地方就不产生刀路了) ``` ### 进给率和主轴转速 公式:进给率=每齿进给量(Fz)×刀具齿数(Z)×转速(RPM) 例如:例:Fz=0.1mm/齿,Z=4齿,RPM=8000 → 进给率=3200 mm/min **材料驱动参数** | **材料类型** | **每齿进给量(Fz)** | **转速(RPM)范围** | **进给率范围** | | 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 | | 铝合金(6061) | 0.08-0.15 mm/齿 | 8000-15000 RPM | 2500-6000 mm/min | | 模具钢(HRC45) | 0.04-0.08 mm/齿 | 3000-6000 RPM | 800-2000 mm/min | | 钛合金(Ti6Al4V) | 0.03-0.06 mm/齿 | 2000-4000 RPM | 500-1200 mm/min | **总结:黄金设置法则** 1. **先定Fz**:根据材料硬度选择每齿进给量(参考刀具厂商手册)。 2. **再算RPM**:用公式 RPM=Vc×1000π×DRPM=*π*×*D**V**c*×1000(Vc=切削线速度,D=刀具直径)。 3. **动态控制**:启用自适应范围,允许±20%浮动。 4. **AI辅助**:善用软件的智能推荐和实时调整功能。 ### 策略: ``` 切削方向:顺铣(优先) 切削顺序:深度优先(优先) #柱切削 环切切削到最后的时候会出现一个非常薄的残料,继续环绕切削会打刀,这个时候可以选择带螺旋运动切削,主要是保护刀具的。如果不涉及这个问题就保持默认 #薄壁 过度加工:勾选后软件会对复杂曲面高风险过切的区域增加0.1mm的余量,留给后续工序修正 薄壁压延:勾选后软件会采用渐进式或螺旋退出策略对宽度小于3mm的薄壁区域进行加工,防止变形和振纹。 小区域避让:材料硬就要小于刀具直径,材料软就要大于刀具直径,材料薄易变形就选择2倍的刀具直径 参考公式: 小区域避让= 刀具直径 ×系数K(K值范围如下) ``` - K值范围: | **场景** | **K值** | **示例(Ø10mm刀)** | | ----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- | | 高硬度材料(HRC>45) | 0.5-0.8 | 5-8mm | | 普通钢/铝 | 1.0-1.5 | 10-15mm | | 薄壁/易变形件 | 1.5-2.0 | 15-20mm(保守避让) | ### 非切削移动 ``` #进刀 强调 连续切削,减少抬刀,因此进刀需与整体路径融合(如螺旋或摆线切入)。 优先选择 “切削式进刀”(如斜向进刀),避免垂直下刀造成的冲击 #移刀 绿色的刀轨线就是“低高度转移”里面的高度值(默认即可),最大长度距离越大,抬刀次数越少(默认即可) ```
tyjs09
2025年4月14日 11:08
转发文档
收藏文档
上一篇
下一篇
手机扫码
复制链接
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
复制链接
Markdown文件
PDF文档(打印)
分享
链接
类型
密码
更新密码